防化专家穿戴新型防护套装在爆炸核心区采样
昨天上午,来自防化研究院的11名专家,头戴“半面式”防毒面具、身着轻型防护服,再次挺进核心爆炸区水坑,进行采样检测。与进入该区域的其他官兵相比,他们的步履更轻盈、体感更舒适。防化专家、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习海玲告诉记者,他们把最新研发但尚未定型的某轻便防护系统带到救援现场,让新装备在一线淬火砥砺,接受实战检验。
驰援天津的新型防化装备并非只此。作为全军唯一的防化装备综合性应用研究机构,该院在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紧急抽调应急掩蔽部、某新型化验车、新型侦检箱等4类百余台(套)装备参与事故救援,而这些装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今年刚定型或即将定型。
在距离核心爆炸区300米处的通路边,一座90平米的橘黄色帐篷式核生化应急掩蔽部格外惹眼,记者粗略一算,不到半小时,就有100多名救援官兵进出其中。据了解,该型装备具有滤毒净化和温度调控功能,自动展开后,内部压力比大气压高出30帕,能够有效隔绝外部受污染空气。开设10天来,不但为轮换休整的救援官兵搭建起了一个凉爽清新的“安全港湾”,而且采集了大量实验数据和官兵意见建议,为后续改进定型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紧邻应急掩蔽部停靠的核化检测车,是该院新研发的又一款特种装备,尚未大批量列装部队。据项目负责人康健介绍,该型装备搭载了超级数据处理平台、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和可再生系统,可以直接开进爆炸核心区环境进行实时侦测、态势描述、风险评估,从而取代了人工徒步实地作业的模式。尽管该型装备曾在多场重大演训活动中亮相,但参加如此规模的危化品应急处置还是第一次,其防护可靠性、数据准确度等技术指标都经受了极端危险复杂条件的考验。
轻便防护系统是该院某所副研究员李和国主持研发的装备,运抵一线后,已经过进入核心爆炸区的部分救援官兵和防化专家多次试用。“大家普遍反映,该防护系统穿戴方便、热负荷低,利于长期作业,但在抗压防扎方面还需加强。”李和国对记者说,回去之后,一定按照反馈意见改进优化、加钢淬火,最终为部队提供好用耐用管用的防化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