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发明一个水下机器人就好了!”回忆起13年前的那个碎尸案打捞现场,无锡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科所所长何伟英感慨。
2004年12月,在滨湖区一个河塘内,浮出了一块人体的躯干。这是一起碎尸案,只有找到更多的尸块才能明确尸源,为破案找到方向。为了寻找其余尸块,刑侦民警用尽十八般武艺,在冰冷刺骨的水中撒网、打捞、滚钩……甚至连挖掘机都用上了!然而,河塘原为取土所留,深不见底,传统的打捞手法根本没有用武之地。直到几个月后,尸块陆续浮出水面,何伟英和他的同事们才提取到关键证据,明确了被害人的身份,顺利破获这起案件。
令何伟英感到欣慰的是,多年前在那个碎尸案现场突然萌发的一个设想,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终于变为现实。这个由市公安局和中船重工702研究所联合发明的警用水下机器人,有效解决了水下勘查取证、物证打捞等方面的难题,实现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水下无障碍勘查工作,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并在实战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联合研发的警用水下机器人“蛟龙号”设计团队参与技术攻关
多年的刑事案件勘查工作中,何伟英和他的同事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涉水现场。嫌疑人将作案凶器、工具抛入河中,甚至在江河湖泊中抛尸、沉尸的情况也不少见。针对这类案件现场,刑事技术部门在开展水下现场勘查搜索时,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通常是采取将河水截流抽干或者派潜水员下水打捞的方法进行勘查工作,往往费时费力、勘查成本高,且勘查的质量效果也大打折扣。何伟英记得在无锡锡山地区的一个命案现场,为了找到犯罪分子扔在小河里的作案凶器,何伟英和同事们将搜索区域50余米长的河道两头截断,水泵抽了一天一夜,才在河底的淤泥中找到了作案凶器。
如何突破涉水刑事案件现场取证勘查这个“瓶颈”,成为摆在无锡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科所的一个重要课题。2009年以来,随着总部位于无锡的中船重工702研究所“蛟龙号”潜水器的成功,让刑科所萌发了借助702所先进成熟的潜航器技术,开展水下刑事勘查的设想。
2014年年初,何伟英专程前往702所拜访了“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提出了联合研发警用水下机器人的想法。听了何伟英和他的同事这些年来遇到的困境和愿望,胡震和他的科技团队觉得可行性很大,答应共同研发水下警用机器人。很快,无锡市公安局和702所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签订了警用水下机器人研发项目。
“水下尖兵”横空出世性能优越,具备多种功能。
那段时间,胡震带着他的“蛟龙号”设计团队加入其中,何伟英也成了702所的常客,带着厚厚的涉水案件现场勘查资料,一趟趟上门与设计团队一起商量研发要求,完善设计方案等一系列科技攻关,有时为了一个功能模块常常能讨论一整天。
为了追求完美,水下警用机器人的研发团队凭着极致的“工匠”精神,通过大量水下实验、单位试用和技术改进,不断优化完善整体设计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组装,一台警用水下机器人初见雏形。1米多长的机身上,装有彩色高清摄像机、水下照明灯阵、电动机械手臂等多种专用设备,还搭载成像声呐、侧扫声呐、多波束声呐、水下精确定位等系统。最大工作深度300米,最大航行时速6公里,最大巡航里程10公里,一次充电可连续在水下工作6小时。
“我们的这个警用水下机器人不仅国内独有,它的一些功能和科技含量还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何伟英介绍,这个复合型水下机器人,融合了先进通信导航和实时定位功能,具有遥控、监控和自主三种工作模式,既可进行自主式水下大面积探测和搜索,又可通过微细光缆进行手动实时作业,实现了对水下目标尤其是复杂水域环境下的大范围搜索定位、声纳探测、光学识别、精细观察以及小型物件的机械手打捞等多种功能。
水下图像信息实时传输警用水下机器人投入实战显奇效
经过一系列研发工作,2015年11月,该项目正式定型投产,于当年底通过江苏省公安厅验收。无锡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民警郝赞经过培训,成为水下警用机器人的第一位操作员。
2016年1月31日,是郝赞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这台机器人。当时,无锡滨湖区马山发生一起盗窃案,经侦查,办案民警于案发后次日将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抓获。根据嫌疑人交代,他已将砸窗入室使用的作案工具——小榔头扔到案发地附近一池塘内。何伟英和郝赞带着警用水下机器人赶到现场,经过连续1个多小时的搜索,郝赞手中的控制屏幕上出现了榔头的影像,通过操作机械臂顺利在池塘内提取了作案用榔头,为案件侦破固定了强有力的证据。
“水下机器人可在不同复杂水域环境下执行多种任务,大大提高了民警涉水作业的安全系数和勘查效率。”何伟英介绍,目前机器人在水下物证搜索方面,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不仅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其他涉水警务实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9月6日,一名男子在无锡新港大桥上跳河自杀,沉入水中不见踪影。接警后,郝赞带着警用水下机器人帮助搜索。桥下水体浑浊、能见度低,在机器人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准确观察的情况下,郝赞通过启动声呐探测,半小时后在大桥东堍水下6米深的位置发现了疑似人体,并最终协助蛙人将遇难者遗体打捞上岸。
一名在水警工作多年的民警在现场感言:“以往遇到此类警情,经常是打捞大半天甚至数天仍无功而返。警用水下机器人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真的是实战实用的科技创新!” (夏震宇)
>>>链接
无锡公安还有哪些“黑科技”
围绕打造“智慧警务先导区”的目标,无锡市公安局坚持创新驱动,一批公安科研项目分别列入公安部、江苏省和省公安厅的科技支撑、应用创新、成果推广项目计划,“点对点精细化防范通讯诈骗”等创新成果获全国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优秀奖,“法医移动检测系统”等7个科技项目获省公安厅科技强警奖,“海量视频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人行横道智能监测系统”被评选为无锡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应用示范项目。
■多功能警示棒
北塘公安分局民警沈斌从日常工作中获得启示,与相关工业设计单位合作,发明集喊话器、强光手电、指挥棒、爆闪指示锥、音频播放器、警报进行集成的多功能警示棒,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
■移动警务通
无锡公安统一配发移动警务通3.0,实现身份证信息读取、车牌识别、人脸识别等功能,将公安信息网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与移动应用快速在线的应用模式更好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线执法民警手中的利器。
■汽车电子标识
汽车电子标识基于RFID技术,集交通数据采集分析、重点车辆通行监管、违法犯罪车辆缉查布控、智能门禁及停车管理一体,实现高速运动状态下对车辆身份的识别、动态的监测。
■食药品安全检验实验室
无锡市公安局建成国内第一家公安机关食药品安全检验实验室,配套建立起快检快筛与确证检验相结合的检验体系,检验范围基本涵盖国家公布的1-6批食品非法添加剂名录和保健品非法添加药物名录。
■反信息网络诈骗平台
市公安局网安部门首创“无锡公安反信息网络诈骗平台”,将网络诈骗犯罪的事后截留止损等防范措施进一步前移,依托强大的云后台和大数据分析推送,对涉网的6个大类、59个细类恶意链接实时拦截告警,拦截成功率达98%以上,准确率达99%以上。